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实战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日本城市广岛上空升起一团烟尘。3天后,第二颗原子弹突袭长崎市。两次核攻击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瞬间杀死数万人,其后还有数万人死亡,随后几年则有更多人丧生。

核爆炸威力巨大
但也绝非没有生存机会和防护方法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硬“核”知识
讲讲核爆炸的杀伤因素以及如何防护

光辐射是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能灼伤人的皮肤;造成眼角膜和视网膜灼伤;闪光可引起闪光盲;吸入炙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还能使物资器材熔化、灼焦、炭化和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人员间接损伤。
冲击波是核爆炸瞬时形成的高温、高压、高速气流。它对人体的直接抛掷、挤压和抽吸作用,可造成心、肺、肠、胃、耳膜等器官内伤和身体的外伤。此外,被破坏和倒塌建筑物或抛射物体,也能对人员造成间接杀伤。在城市,冲击波间接杀伤约占伤员总数的80%。
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的十几秒钟内辐射出来的射线和中子流。早期核辐射穿透能力强,照射人体达到一定剂量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含食盐、碱的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其中的某些金属元素产生感生放射性,人员接触或食入后也能造成伤害。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实验尚未发现核电磁脉冲对人、畜有杀伤作用。但它能使计算机信息丢失,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无线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受到干扰或损坏。
放射性沾染是指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水面、空气和各种物体的污染。放射性沾染通过多种途径伤害人体,譬如:沾染区内人员会受到体外照射伤害;沾染的空气、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可引起体内照射伤害;放射性物质接触到人体的皮肤,可引起皮肤灼伤。水、粮食等食物沾染后无法直接食用,还会污染环境,影响生物链的正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