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看我国交通动员(TM,Transportation Mobilization)
2025-01-16 10:01
信息来源: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打印
美国相关文章认为:我国法律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如道路、铁路和港口)必须落实国防要求,但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官僚主义使这一要求的执行受到影响;2017年的《国防交通法》可能有所改善,但并未解决这一障碍。 努力包括2015年出台的规定,要求在新民用船舶建设期间满足国防要求,以及国家交通备战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对现有船舶进行改装以满足军事要求的指导。 文章指出,《国防交通法》的出台,保证了军队访问和使用交通基础设施的法律基础。这种访问除受制于物理和技术因素外,其它方面可能是无限制的。例如,虽然军队确实可以使用高速铁路网络,但军事分析家已经指出,某些动员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并会限制其效用。 文章进一步指出,《国防交通法》旨在确保铁路、公路、水路、公路、管道和邮政服务的规划、建设和利用符合国防交通需求,包括在需要时优先为部队提供通道。除其他规定外,《国防交通法》还激励工业基础购买与国防交通相关的某些类别民用运载工具的要求和机制,以便在需要时能够使用,并在运输企业建立战略投送支援力量,以促进远程和大规模国防运输行动。 关于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如何满足国防要求方面,文章认为:根据《国防动员法》,国家和军方制定了一份目录,其中包含了为满足国防要求所需的项目。2016年版的目录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成品油管道、固定、移动、卫星和广播通信系统、政府部门的数据中心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地缘政治、气象和水文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以及人民防空基础设施。 并举例说明,自《国防交通保障法》实施以来,国防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中得到落实的例子包括:青岛港为海军舰艇和大型民用滚装船只建设军民两用码头,包括10万平方米的集结地域以及水电供应设施;上海一家国有铁路运营商在物流园区增加军用平台;一家国有铁路运营商同意不拆除连接安徽和广西的退役铁路,因其具有军事价值;同一家国有铁路运营商在其铁路线上增加新的军用车站、补给站和其他军用设施;所有机场都为军人建立了优惠程序。 山东的铁路部门也在努力使他们的“专用列车车厢”与军事需求对接,以支持运输那些普通列车车厢无法运输的大型设备。据报道,这些山东部门还与军方合作,实现了技术突破,以支持更有效的国防运输。广东各级交通备战办公室正在组织、“预储预征”和改装通用飞机、半潜式船只、冷链运输设备、快速架桥车、重型卡车起重机、
大型平板卡车、滚装船等设备。其他研究也记录了自2012年以来航空公司和航运企业发展战略投射支持力量的努力。 但是对非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建设(NDTL)如何在国防动员交通保障准备工作中实施的更全面评估,美国认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并举例说到,在国家和地方交通重点五年规划中,这种努力的体现并不一致。当被包括在内时,相关参考通常并不具体。例如,广东的《全面交通运输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描述,仅表示“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和“加强区域军民空域协调和空中交通管制合作”。此外,根据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为建立一种依赖民用资源的战略投送能力,包含了43个项目,以支持国际货运机场军事需求与民用需求深度融合。 尽管如此,国防交通管理局可能已经缓解了军事部门此前在将国防需求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时所面临的一些困难。解放军运输学院的分析人士表示,国防交通管理局为“实现有效的‘自上而下建设计划’而非早期时代以‘自下而上报告和自上而下批准’为特征的建设方式”迈出了重要步伐。2018 年,隶属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的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的一名指挥官向记者表示,国防交通管理局之后,国防需求会直接纳入建设计划,无需层层审批。据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军事代表处人员称,国防交通管理局还提高了航空公司对军事训练要求的合规性。 在2024年3月,国防大学联合行动学院主办的国防动员论坛的参与者报告称,他们对不同各方在实施国防要求时在道路、桥梁、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不明确表示不满。这可能与2019年对国防动员运输局实施能力的担忧相呼应。其他交通部门的担忧包括成本和地方官僚主义阻碍了对现有民用船舶的改造;民用机场缺乏适合军事需求的装卸设施,这使得军队无法使用许多机场(这可能是中央军委后勤保障运输局努力的一个方面);以及铁路国防运输队的培训资金不足、质量差,并受到其他问题的困扰。

在谈到我国交通动员在重大冲突中可能表现出的征候时,文章以台湾问题为例阐述到:尽管军队可能会努力掩盖此类异常情况,但将经济动员至战时状态很可能会给中国的交通运输部门造成可观察到的扭曲或异常;然而,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其他冲突的迹象可能会更清晰或更明显。并引用了解放军后勤学术研究中心的一组估计,如果中国发起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比如台海问题,军队“将需要约 3000 次火车运输、100 万辆次车辆运输、2100 架次飞机出动、15个输油管道营……
以及超过8000次船只航行”。根据另一项单独的估计,到2025年,军队希望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物资的装载,并在4小时内完成旅级和团级部队的装载。然而,这种速度可能没有考虑到更早的准备阶段,比如提前数月向关键地点前运武器。 这种规模的动员很可能会对中国的交通模式和其他活动产生可察觉的变化。挑战在于,这一领域即将发生威胁的最明显信号大多可能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是几个月),与发动的开始时间接近。尽管权威性的军队教科书《战役论》(2006年)建议,某些战役,如空降战役,应在秘密中进行准备和兵力集中,并辅以欺骗敌人的活动,但它也承认,为联合登陆战役做准备所需的活动规模,使得掩盖发起者的意图“极其困难”。 运输部门的明显变化可能包括民用客运和货运航班的大规模中断,因为军方在积累所需物资,以及民用船只(尤其是滚装船,但也包括散装船和其他船只)的异常行为模式。一些隐蔽行动也可能通过卫星图像产生可观察到的指标,例如在港口安装用于向民用船只装载军事装备的防水布。或许有可能监测到相对有限的、可能被用作对台行动登船点的军用和民用机场(大约33个机场,具体数量取决于所采用的标准)的类似非典型活动。 此外,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也有可能记录军事运输活动。 运输部门之外的信号可能更清晰,或者能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出现。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很可能在出动前“至少三到四个月”下令全面动员,并在前6到12个月停止现役人员转业(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