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波兰军队发现240枚TM-62M反坦克地雷不知去向。一个多星期后,这些地雷出现在靠近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一家公司仓库附近的火车车厢中。经调查确认,为避免超时租用火车而产生额外费用,几名军官组织未经培训的士兵赶时间装卸,结果没有仔细清点,便将部分地雷遗忘在车厢里。事后,4名涉事军官因玩忽职守面临刑事指控。显然,这是一起“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典型案例。
无独有偶,据2025年英国《独立报》披露,英军装备在册的213辆“挑战者”坦克,由于多年削减维护经费、疏忽供应链建设,致使目前仅有20多辆处于可作战状态,前期对该型坦克的投入未能转化为战斗力。
历史经验教训一再表明,军事领域的成本控制必须建立在战略安全、整体安全的框架之下,任何单纯追求节省开支的行为都可能动摇军事建设根基、降低军事管理成效。众所周知,高新技术武器不仅有着结构精密的内部构造系统,而且有着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的整体效能体系,若在先进的武器系统中安装了落后的附属系统或配属单元,可能使整个系统失去效用乃至引发毁灭性灾难。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爆炸后沉入海底,艇上118名官兵全部罹难,事故是因为艇上安装的一枚过时鱼雷意外爆炸所致。时任俄罗斯海军司令罗耶多夫抨击此次事故时说:当初安装这种鱼雷是完全没有道理和极其荒谬的,1955年曾有一枚类似鱼雷在一艘英国潜艇上爆炸,此后这种鱼雷就被废弃不用了,可我们却还在使用它。
军事领域“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等现象,从表面和短期看是节省了开支,但从根本和长远看是增加了开支、造成了浪费,甚至出现了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其本质是将复杂的“安全账”转化为简单的“经济账”,或者是只考虑先进的母系统而忽视落后的子系统,这种直线思维和单纯成本观念往往是酿成恶果的“元凶”。越南战争中,美军使用射程远、射速快、可以搜索低空目标的“百舌鸟”导弹却常常捕捉不到目标,原来这种先进的反辐射导弹竟装备了灵敏度低、引导精度差的接收机,致使整体攻击能力大大降低。这警示人们,军事建设管理成效和未来战争成败往往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唯有将质量刚性、实用理性和系统韧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形成强大体系优势。
现代军事体系是包括人员、装备、训练、管理、保障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要知道的是,简单化裁减会破坏系统耦合度。因此,即使是为了节省成本,也应实行系统化长期性节约而避免碎片化短视性节省。外军评估显示,单方面削减某领域预算10%,将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23%~45%。由此可见,无论是武器装备系统还是军事建设工程,都必须注重性能匹配、系统配套,让“好马”配上“好鞍”,从而发挥出最佳整体效能。倘若“好马”配以“劣鞍”,以昂贵成本打造的武器装备系统或重要建设工程,可能会因某个附属系统不配套、内部单元不匹配、彼此性能不协调而导致整体效能降低,甚至让安全风险升高。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看,这都是典型的错误之举。
军事建设管理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而是关乎国家安危的系统工程。在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军事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唯有坚持战斗力标准,建立战略定力与经济理性相平衡的军事建设管理机制,打破单纯节约观念和“唯成本论”的思维定势,才能确保建设管理质效,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因而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该省的钱无疑应当省,该花的钱却必须花好、用足,这是从无数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