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宣教基地>郴州市

郴州711时光小镇, 从“功勋铀矿”到幸福新生

2024-06-03 09:06 信息来源:
字号: 默认 超大
打印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可人们不知道的是,数千名无名英雄在湖南省郴州市许家洞金银寨的地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获取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要的铀矿。数十年间,711矿从默默无闻到政策性关闭,再到重启,这片热土上那段隐秘而光荣的历史,才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

  近年来,郴州市统筹谋划、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强711矿旧址的保护利用和转型发展,将711矿打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711矿人防工程打造成郴州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基地和郴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

  在经历艰难但华丽的转身后,711矿已然成了一个“网红小镇”,前来游学和打卡的人络绎不绝。自去年9月以来,多达130万人次走进711矿,进入到地下人防工程,实地探寻艰苦奋斗的印记,聆听强核报国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40526164659

  从资源富矿到“精神富矿”

  711矿的历史只有短短的46年,短到只需要几个年份就可以勾勒出来:1958年开始筹建;1962年试生产;1963年正式投产;1994年井下终止生产;2004年711矿完成了历史使命,实施政策性关闭。

  711矿的体量很大,大到需要以“十万”“百万”为单位进行描述:从建成到终止开采,共完成掘进总进尺数十万米,生产铀矿石数百万吨。

  711矿的贡献很大,表现在其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它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铀矿山,是我国核工业第一批“五厂三矿”之一,采自这里的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正因如此,“1998年,711矿建矿40周年时,原国家二机部部长刘杰题词:‘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郴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动办专职副主任伍庚谈起711矿的辉煌历史,满脸的自豪。

  最初,2500多名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来到这里,找寻比金银还要宝贵的东西: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铀。高峰期时,矿区内医院、职工宿舍、子弟学校等设施一应俱全,职工和家属高达两万人。

  数十年间,711矿在生产出数百万吨铀矿石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铀矿山输送各类人才超过3000人,成为我国铀矿山的摇篮。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是老一辈711矿人接到国家使命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此后的岁月里,数十名建设者因工牺牲长眠在了这片土地,践行了他们舍身为国的誓言。

  苏仙岭下,几千名铀矿建设者们曾经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让脚下的土地不断出产着铀矿石,也在脚下的土地上浇筑了一座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自强的“精神富矿”,成为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711矿不仅是新中国铀矿工业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核工业永远的骄傲。2019年,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711矿,依旧有不少老人留在生活区内。只是,当初的机械轰鸣已被乡间的狗吠与鸟鸣取而代之,时光也在不经意间变得缓慢起来。

  但是,一座资源富矿枯竭了,一座“精神富矿”却永久地立了起来。而正是对这一“精神富矿”的挖掘,让711矿在短暂的沉寂过后迎来了新生。

微信图片_20240526164642

  转型发展浴火重生

  711矿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711时光小镇、国保楼等地,曾经的矿工们在这里声情并茂地讲述着711打钻、41号信箱、1号矿井的故事。

  711矿昔日的旧址上,已经建起了一个功勋铀矿广场,广场的石碑上刻着“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鲜红大字。往日人声鼎沸的矿山落下了历史的帷幕,蜕变重生的是崭新的红色文化产业园。

  在此之前的近20年间,711矿生活片区的人口不断外流,环境日益破旧。道路泥泞不堪,管线盘综交错,很多居民的房屋漏水、窗户残破。

  “精神富矿”需要物质的载体。

  乘着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在郴州举办的“东风”,2023年1月,郴州市联合中核集团等企业和部门,立足“国家工业历史文化街区、国家工业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目标定位,对矿区进行提质改造。

  如今,以“工业红”为主基调的711时光小镇,布局着理发店、照相馆、时光邮局、供销社、游戏厅等商铺,年代感十足,吸引游客络绎前来。专家楼、科技图书馆、矿区食堂、俱乐部等建筑也“修旧如旧”,吸引不少老矿工来此追寻曾经的激情岁月。

  接水电、做防水、通水管、补缝隙,很多“矿一代”职工家属的住房也得到了无偿修缮,站在住了几十年、修葺一新的平房前,年迈的他们笑容满面。

  “那个时候,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完成好交给我们的任务。”年近七旬的老矿工戴旭曾长期在矿井一线工作。看到矿区大变样,他在开心居住环境变美的同时,更欣慰于老矿工们当年的付出和拼搏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了解和熟悉,“作为其中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当年711人吃在坑口、睡在坑口、干在坑内,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国家任务的故事,已经退休的他,自告奋勇地成为志愿讲解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讲奋斗故事,传播红色精神。

  711研学红培教育营地负责人胡海告诉记者,711矿废旧的子弟学校,被翻新改造成了研学营地,越来越多“矿一代”“矿二代”们,作为711见证者和记录者也被请回了这里。在获得就业岗位的同时,又可以通过对自己和父辈生活的述说,续写传承711矿红色基因、弘扬711矿艰苦奋斗精神的新的篇章,在献身国防教育的新“战位”上,他们继续发着光和热。

微信图片_20240526164616

  “加法”与“乘法”

  “矿二代”戴旭,目前是711研学红培教育营地的安全员,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对地下人防工程进行巡查,保持灯明、水畅、路洁。

  711矿人防工程从1970年开始修建,历时7年,长度达6500多米,有31个出入口,设有指挥通信、医疗救护、物资储存、滤毒、洗消等多个功能区域。711矿停产后,该人防工程于2016年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

  在有效盘活711矿闲置资源,帮助其“涅槃重生”的过程中,郴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创造了工业与旅游结合的生动样本。比如,在投资主体上,突出企业家“C位”,以招商引资、银企融资、政府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快项目建设。

微信图片_20240526164625

  人防工程规模大、养护成本高,这让郴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倍感压力。如何既解决养护问题,又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切实发挥其国防、社会和经济等多种效益呢?“我们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愿意投资于此的知名企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伍庚告诉记者。

  人防工程被以租赁的形式交到了企业手中,如此一来,维护难得到了解决,维修资金也有了保障;人防部门还为企业提供了历史资料、防护器材等,用于展示和教学之用,助力企业打造研学基地。

  打造过程中,企业对人防工程进行了排淤修缮、地质勘查、安全认证、通信覆盖,并在内部还原了矿工地下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将其打造成u族部落“印象711(地下人防工程)”打卡地标,让市民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热血年代功勋矿工的生活。

  与此同时,还结合711红色文化开发了711研学教育课程,并与中核传媒、中核研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使用中核研学核工业文化研学体系课程,实现强强合作,合力打造出具有711矿特色的研学教育品牌,将711矿研学教育辐射至郴州乃至全国各地。

  此外,还利用现有人防工程在节假日、重要活动、安全日和防空警报试鸣日等重大节日举行全员防空袭演练,增强市民和学生的防空能力,为战而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沉寂多年的711矿人防工程焕发生机,不仅恢复了基本的防护功能,而且通过实物、文字、图片以及声、光、电各种手段,展出了中国原子弹产生历史、“两弹一星”精神、核裂变反应原理、铀矿石知识等多项内容。

  记者站在711矿人防工程入口处发现,这里已挂起郴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等牌子,与711矿纪念馆、教育广场融为一体,成为社会各界接受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青少年研学的好去处。

  如今,承载着郴州人民深厚情感的711矿,已经成为研学热点、打卡圣地,国防教育也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行走今日的矿区,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又都是旧的,而在这新旧之间,无数核工业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气质,无数老一辈创业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国防观念,早已深深地刻进了这里的一砖一瓦,生长进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矿区新生,精神永存;英雄常在,山河无恙。(张兴诚 龚子杰 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