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国防(人防)微课堂

北非战场上的“藏机”

2024-11-13 15:11 信息来源:
字号: 默认 超大
打印

阿拉曼战役示意图。

原 典

藏机误敌之妙,使之履危蹈险而不觉,诚如投于水火中。

出自《投笔肤谈·兵机》篇,意思是隐藏机巧而贻误敌人的妙处,在于使敌人陷于危险境地而不觉察,如同把敌人置于水火之中。所谓“藏机”,就是隐藏动机,让敌人无法察觉己方作战意图,进而应对失策,不仅浪费作战资源,还会陷入被动局面。

经典战例

1940年7月,意大利趁英法在西欧失败之际,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2月,德军将领隆美尔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军。在德意联军攻势下,英军逐渐败退。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阿拉曼地区。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制空、制海权,德军因后勤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此时,英军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起反攻。

1942年10月23日,英军将领蒙哥马利率领英军,对德意联军发起进攻。为达成战役突然性,英军巧妙进行伪装,把在北线担任主攻任务的大量坦克、火炮、军车和物资伪装成前线步兵的军需补给车;而在南线的佯攻方向上,英军用音响、烟幕等模拟大部队的集结,并铺设了假输油管和假铁路,在沿途设下无数供水站,致使德军对英军将在南线发动主攻深信不疑。最终,英军通过隐真示假的手段和出其不意的进攻,赢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战例解析

藏机误敌,是指隐蔽作战企图,误导敌人行动。这是最高层次的隐真示假,牵涉因素多,实施难度大。英军能够通过战役级伪装,成功骗过狡诈的隆美尔,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使用专业技术,让敌人“识不破”。阿拉曼战役中,英军伪装对象包括1000辆坦克、1000门火炮、81个步兵营、数千辆军车、数万吨的战备物资,以及集结部队、输油管、铁路等。如此庞大的伪装规模,德军居然没有识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英军组建的专业化伪装团队。这个团队包括电影导演、建筑师、艺术家、布景师、绘图员等,甚至还包括一名魔术师。他们精通“视觉欺骗技巧”,将伪装技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专业化程度。过去的伪装,只是在机场地面上画上模拟武器阴影的黑白斑点,或是将飞机机库的屋顶绘制成民房屋顶的样子,从而欺骗敌军侦察机。而此次伪装,该团队使用了许多专业化技术,运用木板、箱子、充气橡胶、棕榈叶等简易材料,将成千上万的士兵、坦克、各种装备和储备物资全部伪装隐藏起来。其伪装程度之逼真,甚至连英军自己都无法识破。例如,该伪装团队发明了一种称为“遮阳板”的工具,能够套在坦克上方,将其伪装为军用卡车。为验证其效果,英军要求将一辆伪装过的坦克编入卡车车队,从一群指挥官面前驶过。结果令英军高层非常满意——直至车队行至面前,居然没有一人发现伪装后的坦克。

大胆创新思路,让敌人“想不到”。伪装行动成功的关键,是让敌人既“识不破”又“想不到”。如果说“识不破”靠的是伪装技术,那么“想不到”靠的就是创新思路。因为无论伪装技术再高超,只要用过一次,就很难再骗敌人第二次,如战国时期孙膑诱敌深入的“减灶计”和东汉时期虞诩推迟决战的“增灶计”,历史上都只用过一次。在北非战场上,英军之所以伪装有效,很大原因是他们创新了许多伪装思路,最典型的就是“平移军港”。为保护亚历山大港口,英军大胆采纳魔术师贾斯帕·马斯基林的建议,通过用探照灯模拟灯塔、用帆布和支架搭建“小型舰队”、用夹板建造各种假房屋、复制港口和城市灯光等方法,将亚历山大港一英里外的迈尔尤特港“伪装”成了亚历山大港。天一黑,迈尔尤特湾就亮起灯火,旁边的亚历山大港则保持黑暗,诱导德军把炸弹都投在迈尔尤特湾。每天德军轰炸过后,英军就连夜抢修现场,点上烟、在建筑上撒碎石来模拟被炸后的样子,以此来骗过第二天来勘察轰炸效果的德国侦察机,然后继续接受炮火的洗礼。最终该行动成功欺骗了德军轰炸机群,确保英军获得了数百万吨物资源源不断的补充,为英军在北非战场获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靠体系支撑,让敌人“藏不住”。如果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的大规模伪装只是战役级的“藏机”,那么英军的“超级机密”(即英军针对德军密码通讯系统,设立密码破译中心,并成功研制出的破译系统的代号)则是战略级的“藏机”,是英军赢得北非胜利的关键法宝。1940年,在阿拉曼战役发起前,英国情报部门已经破译北非德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传递的电报,并获知隆美尔的详细作战计划。在阿拉曼战役初期的哈勒法山之战中,隆美尔本想用假坦克和卡车迷惑英军的空中侦察,然后快速偷袭英军阿拉曼防线南端的薄弱之处,不料蒙哥马利早已破译德军电报,故意引诱隆美尔上钩,用假地图将德军引入一片空旷且难以机动的沙漠,然后用轰炸机反复轰炸,导致德军伤亡惨重。在后续作战中,英军通过“超级机密”再次掌握德军情报,将5艘满载油料、弹药和机器零部件的运输船击沉在赶往北非港口的途中,导致德意联军失去了反击的能力。截至1942年8月,英军得到的补给是德意联军的10倍;而德国对苏战争失利,希特勒已经没有多余的物资和部队增援隆美尔。此时,英军的装备与作战人员素质已超过入非作战以来的任何时候,而德意联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补给均已处于历史最低点。纵然隆美尔具备杰出的战术运用能力,但在“敌暗我明”的被动局面下,行动企图暴露,后勤无以为继,失败已然成为必然结局。(毛炜豪 王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