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国防动员>经济动员

让军供服务更好更快——中部战区某调度中心组织开展军供保障训练侧记

2025-08-08 10:08 信息来源:
字号: 默认 超大
打印

检验应急能力、引入智能手段、拓展服务内容……盛夏时节,中部战区某调度中心联合军地相关部门,依托天津市军供站,开展了一场带有战术背景的军供保障训练,进一步立起提升供应能力、服务练兵备战的鲜明导向。

从站内保障到伴随保障——

官兵吃上新鲜热饭

“抓紧时间搭建帐篷。”炊事车在军列附近刚停稳,天津市军供站保障分队长张铭汉就立刻从驾驶舱跳下来,带领大家卸载物资、展开作业。不到10分钟,一间野战军供厨房便搭建起来。

洗菜、切菜、炒制、分装……几名厨师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烹煮炸炒,不到2小时,就将新鲜出炉的四菜一汤连同主食送到某部官兵手中。“好险,只比限定时间提前了5分钟。”张铭汉看了一眼手表,长舒一口气。而就在2个小时前,他和同事们还为在哪里制餐争论。

当日15时许,军供站接到紧急通知,要求为远程机动在当地短暂停留的某部官兵配送晚餐。考虑到时间紧张,加之军列停靠点与军供站距离较远,为稳妥起见,张铭汉建议先在站内制餐再用保温箱前送。站长李希胜否定了这个建议:“站内制餐前送虽然效率高,但夏季气温高,餐食长时间密封运输易造成营养流失,口感也会变差。”

“如果是战时,战场环境复杂,还要考虑到军供站遭袭、热食前送道路被毁等意外发生……”中部战区某调度中心天津军代室主任张伟与军供站人员紧急商议,在快速规划路线、估算时间后下达指令:出动炊事车,携带食材前出至送餐地域实施伴随保障。于是就有了之前的一幕。

“设置这个训练课目的目的,是引导军供部门从站内保障向伴随保障拓展。”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军供保障的准备时间比较充裕。近年来,随着实战化演训深入推进,部队机动速度大幅提高,突发性、应急式的保障任务越来越多。只有前出人员与装备、对部队实施伴随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供应水平,更好地满足官兵需要。

通过观摩天津市军供站的训练活动,多个军供站工作人员发现,实施伴随保障不仅需要配备炊事车、便携式炊具、应急发电机等设备器材,而且需要炊事人员具备在野外条件下快速烹制餐食的技能。

“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也必不可少。”信阳军代室负责人介绍,前不久,某部官兵在鄂豫两省交界处进行训练,他们针对官兵人数多、保障任务重的实际,指导临近的两个军供站并肩上阵,共同实施伴随保障,达到了“1+1>2”的效果,受到部队官兵好评。

从车轮子到螺旋桨——

保障模式转型升级

“周边道路遭敌损毁,部分人员滞留,急需热食和药品补给……”在热食前送课目训练中,天津市军供站根据上级情况通报研判,车辆无法近前保障,于是启动无人机应急投送预案。

只见军供站人员操控送餐无人机起飞,利用其搭载的激光雷达对任务地域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形地貌进行空中扫描,获取数据后生成三维地图,据此规划飞行线路。记者在现场看到,无人机按照飞行线路抵达目标区域上空后,机上热成像仪利用红外感应功能识别地面接应人员,随即精准地将热食和药品送至官兵手中。

“从车轮子到螺旋桨,从人找物资到物资找人,科技手段让军供站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一位领导观摩训练后深有感触地说。

让观摩人员眼前一亮的,还不止这些。天津市军供站工作人员操作军供营养配餐系统,瞬间完成一份菜单的设计。该系统能够根据官兵体能消耗情况,自动生成配餐建议,让官兵吃得更科学、更健康。观摩过程中,一些单位还介绍了引入“智慧厨房”系列设备、提升保障效能等做法,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技术设备改进一步,保障效能增强三分。”观摩人员形成共识:以使命任务为牵引,争取各方面支持,及时引进现代化的制餐、送餐设备,推动军供保障模式转型升级。

从饮食供应到综合服务——

解决部队燃眉之急

“1名战士头部受伤,急需救治。”训练中,受领任务的某医院医生迅速前出,熟练地为这名战士止血、清创和包扎。

某部车辆因路况恶劣发生爆胎。这时,几名地方汽修人员携带配件工具加入保障行列,不一会儿,换装了防爆轮胎的军车重新启程。

“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部队机动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军供部门在供应饮食的同时,应根据部队需求,协同相关部门共同上阵,为部队提供各种急需的保障。

军供站因战而生、为战而建,必须提高实战化保障水平。观摩人员表示,今后将与社会专业力量加强协作,将医疗急救、车辆抢修等纳入保障范围,从单一的饮食供应拓展为多样化服务,助力部队训练机动更加顺畅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