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国防动员>经济动员

甘肃省金昌军分区因地制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家门口办起“帮扶车间”

2025-07-23 10:07 信息来源:
字号: 默认 超大
打印

缝包底、接包边、安包带……盛夏时节,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吨包袋生产加工车间一片忙碌。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一个个针脚细密、做工精细的白色吨包袋渐次成型。

“我在这个帮扶车间工作3年多了,每个月能拿到4500元的工资。”村民张桂兰边踩缝纫机边告诉记者,以前农闲待在家里没有收入,出去打工老人孩子又没法照顾。自从有了这个帮扶车间,不仅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还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

“这一切要感谢金昌军分区,是他们的精准帮扶,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马营沟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彪介绍,该村自然条件差,缺少支柱产业,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为了能过上好日子,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既能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又能陪伴在家人左右,是全村外出务工人员最大的心愿。”

“村民们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2017年2月,金昌军分区定点帮扶马营沟村后,经过现地的一番“望、闻、问、切”,党委一班人决定把促进村民家门口就业作为致富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彻底解决村民“务工”与“务农”、“打工”与“家庭”难以兼顾的问题,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马营沟村地处祁连山浅山区,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独特的地理条件为中药材黄芪的种植提供了绝佳环境。为此,军分区积极协调联系中药材种植专家,指导马营沟村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把黄芪种植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种植—初加工—外销”产业链。同时,他们帮村里建起农业专业合作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不让一户村民在小康路上掉队;出资购置缝纫机、液压打包机、旋梭绕线机等设备,建成吨包袋生产加工车间,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上班。

“路子对头,前景广阔。”赵世彪指着黄芪种植基地里长势喜人的黄芪苗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黄芪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返乡就业,“从‘外出找活干’到‘家门口上岗’,我们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加工厂和特色药材种植为主的振兴路径,村民们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为切实提高马营沟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金昌军分区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多元化路径,利用该村平均日照时间长的天然优势,在合作社产业车间、村委会和村民屋顶架设太阳能光伏板,建成14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协调并入国家电网,既满足了村民用电需求,每年还为村里增收6万多元,让阳光变成了“真金白银”。赵世彪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全村黄芪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村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吨包袋生产加工,年产值达140万元,再加上其他产业收入,每户的年均收益都在10万元以上。

如今的马营沟村,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坦,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两旁,农家院内干净整洁,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呈现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